会议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学术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5年07月01日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学术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4年112日至3日,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学术年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承办,在第22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框架下举办,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位学者参与。


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以区域国别研究构建国际理解”,旨在探讨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如何在“多视角、全覆盖、重原创、促理解”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学科创新和学者合作,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与联系,进而为增进国际理解和推动友好合作提供知识基础和理论支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贾文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名誉院长和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伊琳娜·博科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司长聂生奎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校长卡迪尔·梅尔为活动做了开幕致辞。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又文主持了开幕式。


贾文键在致辞中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学者、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伙伴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全球知识交流、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使命。他希望,通过两天的活动,我们将更深入地认识彼此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从而推动多元共存、互信合作的全球格局。 

伊琳娜·博科娃通过视频致辞表达了对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的支持。她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在当今国际局势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并呼吁通过多边主义和跨文化对话,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希望年轻一代具备全球胜任力,推动世界更美好的未来。

聂生奎对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的人才交流活动表示祝贺,强调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推动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开展更多人才交流活动,吸引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和高水平的人才共同建设这一新兴学科,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共同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卡迪尔·梅尔介绍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历史和跨学科方法,强调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来促进国际理解与包容性学习。他指出,SOAS注重非殖民化视角,致力于创建包容的学习环境,重视来自不同知识传统的对话,期待与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内的中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全球知识社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的人才。

活动内容包括发布英文期刊Journal of Country and Area StudiesJCAS)、主题发言和圆桌对话。主题发言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以全球治理,本土知识区域国别教育为主题。圆桌对话的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胜任力

与会学者围绕该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探讨了区域国别学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会议期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这为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术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探索全球治理与本土知识的交汇点

年会的首轮主题发言“全球治理,本土知识”在2日下午进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吴浩主持本场讨论,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多华多·克林格·佩维达以“构建文明之间的桥梁为题,赞成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呼吁世界各国加强文明对话。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科系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毕嘉宏(Ignacio Villagran)论证了大学智库在促进相互理解中的作用,回顾了中国和阿根廷的合作成果,并期望区域国别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增进中阿的合作水平。

塔那那利佛大学高等师范学院院长翁吉·拉森扎哈希纳详细介绍了马达加斯加公共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并指出目前该校教师进修项目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认为,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有需要深入的连接,在多个历史重要节点上曾是盟友。他坚信,中美拥有共享的未来,这基于中美共有的历史。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周质平分享了他所见证的50年来美国对中文学习态度的转变,如今中文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热门的外语,这一变化标志着中文教学的进步和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内罗毕大学斯瓦希里语系主任帕特里克·伊里贝·姆万吉介绍了斯瓦希里语通过借鉴其他语言和文化得以丰富的发展过程,认为这反映出全球文化的相互连接。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许娟深入阐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印度对外行为的逻辑,强调宗教、文化和历史、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外交行为的深远影响。

专家发言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美国的中文语言教学、非洲语言发展等议题向发言嘉宾提问,讨论热烈。


区域国别教育的多维视角

3日上午,会议的第二轮主题发言区域国别教育继续展开,与会学者从教育领域切入,探讨区域国别学科在全球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任晓主持了这一阶段的发言讨论。来自东萨拉热窝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乌干达中非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

东萨拉热窝大学前副校长维拉·切维利兹·尼什奇教授介绍了波斯尼亚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多样性,强调其官方语言的多样性如何反映出该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皮金语教授克雷格·阿兰·沃克介绍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多语言、多文化背景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并期待在巴华人能够促进巴布亚新几内亚与中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乌干达中非研究中心的恩达马吉·弗朗西斯教授介绍了中国在乌干达以及非洲其他国家的卫生外交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中非合作。他认为,中国为非洲卫生体系提供了支持,推动了两国间的交流与友好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了中非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潜力。

斯里·贾耶瓦日德纳大学文学院院长希朗特·欣肯达教授介绍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多方面的合作关系,特别强调了中国在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自由贸易、以及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支持,展望了未来两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合作前景。

韩国外国语大学让莫内欧盟中心主任金俸徹教授介绍了韩国从单一文化社会向多文化社会转变的现状及应对措施。他还强调,韩国社会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多文化带来的社会变化和潜在的矛盾。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教授、CCG高级研究员、CGTN科技与企业评论员莫天安(Andrew Tien-on Mok)通过印象派艺术运动来探讨边缘艺术在反映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关注当代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们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尹一凡介绍了《区域国别学》教材的创作背景、内容结构和创新亮点。该书试图结合中国的战略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首部系统阐述区域国别学学科的教材。

发言结束后,参会嘉宾围绕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展开了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地方语言与官方语言的建设与发展。


圆桌对话:推动全球胜任力的区域国别研究

活动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研院副院长、JCAS联合主编王展鹏教授主持了主题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胜任力的圆桌对话。参与对话的有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马耳他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大家就如何通过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全球胜任力、推动知识共享与国际理解进行了深入交流。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科系主任、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安娜·何塞菲娜·阿里亚斯介绍了阿根廷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不足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呼吁国际合作以加深对中国和拉丁美洲的相互理解,探讨共同发展的经验。

巴耶鲁大学尼日利亚语言、翻译、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雅库布·马佳吉·阿扎尔回顾了尼日利亚与中国之间的深厚关系,并呼吁通过友好的外交关系与社会科学合作,共同推动和平与繁荣,建立更紧密的国际联系。

巴耶鲁大学学者、教育家、出版商、电影制片人、媒体专家、前尼日利亚开放大学副校长阿达尔贝托·诺约拉-罗夫莱斯分享了中国与尼日利亚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展示了中国在当地的积极影响,并呼吁进一步推动中文教育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越日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学院JICA(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桃木至朗教授了分享他在历史和外语教育中的经验,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合不同文化和观点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对东亚文明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以推动汉学的发展和重构。

上海纽约大学中文项目部主任邹昕强调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习中文时要重视发音和文化差异,呼吁学生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语言学习,以实现更深入的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胜任力。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开放大学与远程教育校长、数字教育负责人安娜贝·德拉·罗莎-戈麦斯介绍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在推动全球学术合作和在线教育方面的重要角色,强调通过数字技术和国际合作来提升全球胜任力,并分享与中国公司的合作机会。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前副校长路易斯·奎因塔纳·特里亚斯讨论了西班牙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足,强调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教学的兴起,以及孔子学院对推广汉学的重要作用,希望借助中西交流推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所长陈弘的发言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了解国家和文化时语言学习的必要性,分享了在上海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合作经验,以及在全球变局下推动多学科研究以增进对国家和地区的深入理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袁喆以新质知识生产与全球胜任力为切入点,分享了北外全球研究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胜任力之间的关系,强调全球知识作为基础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关注非主流语种来推动文明互鉴。

随后,专家们就以上发言内容自由交流讨论。参与学者们一致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国际社会至关重要。大家期待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

在活动的结尾阶段,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又文为年会发表了总结性讲话。她强调了团结与理解的重要性,指出和平必须根植于人类道德而非单纯的政治和经济安排。区域国别研究应当跨学科、重视各国的语言和文化,以真实的视角产生知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挑战。最后,她呼吁在区域国别学科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各国的自主声音,促进国际理解和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为构建更加包容、互信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全球学者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还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未来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此次年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的不断壮大,并在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期待未来能够汇聚更多力量,为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贡献智慧。








下一篇:以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研讨会在北外举行



Copyright © 2022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6160号-15